首页

国内女王调教直播平台

时间:2025-05-25 04:02:09 作者:广西龙胜县发生山洪灾害 多方力量展开救援 浏览量:35295

  中新社北京9月21日电 题:中拉文化共赢重在尊重差异

  ——专访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吉诺·赫尔马尼研究所所长马丁·温苏埃

  作者 王宗汉

  金秋时节,2024北京文化论坛吸引8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北京,其中不乏千里迢迢赶赴盛会的专家学者。今年3月才第一次到访中国的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吉诺·赫尔马尼研究所所长马丁·温苏埃(Martín Unzué),应邀出席本届论坛。日前,他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以拉美学者的独特视角,深度阐释文化交流之于中拉乃至世界各国交往与不同文明交流的意义。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第一次来中国是什么时候?对中国和北京的第一印象如何?

  马丁·温苏埃:我今年3月才第一次来中国。长久以来,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这样一个如此庞大又重要的国家。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改革开放则让这些古老文化具有现代气息。

  第一次来到中国旅行让我大开眼界,我意识到中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诚然,仅仅来过一次,持续几天,我尚不能说了解中国,只是在脑海里留下了一些初步的印象,但这些印象会进一步加深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兴趣。

  我可以用“惊讶”来形容今年这次对中国的参访。拉美地区与中国在许多方面有很多差异,对于拉美学者而言,踏上这样陌生的国度,作比较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种了解和评估已知与陌生事物的方式。中国与拉美国家丈量世界的尺度截然不同,文化也存在许多差异。我的惊讶之处在于,我们身处同一个世界,却对彼此知之甚少……

  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同样可以用“惊讶”来形容。这是一座巨大的、世界级的城市,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丰富文化,既有悠久的历史遗产,又有在新时代令人惊叹的现代发展,在历史与现实纵横之间,北京融合成一个令人钦佩的“组合”。

  中新社记者:中国与拉丁美洲相隔万里,拥有不尽相同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与拉美文化如何进行沟通?

  马丁·温苏埃:在拉美各国,中文历来被认为与当地语言截然不同且十分复杂。阿根廷有一句俗语可以揭示这种情况:“这基本上是中文”,以此来形容一件事非常复杂,根本无法理解。就在30年前,华人还极少穿梭于阿根廷的大街小巷,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无论是在拉丁美洲抑或在阿根廷,华人移民群体已变得很多,他们在当地的社区中扮演十分独特的角色,特别受到重视。我想这是两种不尽相同的文化间的“初次接触”。

  在我所在的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过去几年里形成了一条“唐人街”,我们可以在那里找到许多华人餐馆和出售中国文化标志性产品的商店。每当庆祝中国新年时,街上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吸引大批人群驻足观看。华人移民群体也参与阿根廷的经济运行,大街小巷里有很多由华人运营的店铺。我提到这一点是想说明,在日常生活中,阿根廷人不知不觉间每天都会接触到一些中国文化元素。但我认为阿根廷文化或拉美文化在华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仍不明显。

  但形势正在发生变化,而我以上提到的那些仅是第一步。两种文化间从前和当下的种种交流拉近了中国与拉美之间的距离,但距离还很遥远。重要的是,要通过日益密切的联系来缩短这些巨大的文化距离。

  对于拉中的文化交流而言,语言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目前,中国人与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交流,很多时候仍需通过英语这样的“第三种语言”才能相互交流,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西班牙语和汉语是两种世界上使用人数较多的语言,拉美各国与中国都应鼓励教授这两种语言。我们也应当关注到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可能带来的好处与帮助。

  尽管如此,语言也不是万能的。只有通过增加相互了解,通过分享拉美地区与中国的习俗、品位、艺术以及双方的历史,我们之间才能相互学习。

当地时间2018年11月底,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第5区第28小学的华人和阿根廷本地孩子在一起开心地嬉戏。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摄

  中新社记者:您曾指出,文化交融是中拉文明对话的三大柱石之一。在您看来,中华文化如何才能真正走进拉美地区人们内心的深处?

  马丁·温苏埃:中国是一个拥有辽阔领土的文化大国。拉美地区的人们通常崇尚富有传统的文化,但拉美对中国及其自身之于中国的影响却知之甚少。

  拉美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体现在信息、知识和文化的流通方式、人们相互了解的方式,以及学术、旅游交流等诸多方面。因此,要加强拉美与中国彼此之间的联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为拉美与欧洲、北美之间的文化联系都还要追溯到近两个世纪以前。而且“拉丁美洲”这个名称,也指代这一地区与某些欧洲国家有假定的共同文化根源。但从历史的纵深来看,拉美与欧洲或北美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种复杂的殖民关系,伴随着从属与被从属。

  同样地,中国在近代史中也曾有着惨痛的经历,充斥着被压迫与半殖民。这些共同之处塑造了中国与拉美地区国家共同的认知,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中国也曾有过不发达的过去,它今日的成功经验表明,一个发展中国家是有可能走出不发达困境的,这对于拉美国家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学习的源泉。

  这就是为什么有必要加强双方的联系和共同认知,虽然拉美与中国存在不同之处,但也有许多共同点,和睦相处能够带来互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经常提到以“共赢”为逻辑建立国际关系的目标,其基础是促进建立一个尊重差异、和平的多极世界。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必须将其作为未来决策的核心。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唐人街”上一家涂有熊猫图案的店铺。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吉诺·赫尔马尼研究所的负责人,在您看来,大学与学术交流在不同文明间对话中起到何种作用?

  马丁·温苏埃:在我看来,学术交流是迈出促进发展共同知识进程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性工作。过去二十年来,吉诺·赫尔马尼研究所一直与中国的学术机构与大学合作,促进教授、研究学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换交流,研讨合作项目。这些例子旨在证明,中国与阿根廷之间友好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两国的大学在知识生产、学术交流与教学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因此我认为,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而言,大学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合作空间。在这里,双方可以就推进合作的最佳方式提供范式。

  中新社记者: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今年的年度主题则是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文化交流何以促进全球共同进步?

  马丁·温苏埃:文化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因此,了解他人,尤其是关于“比较”的知识,是文化进步、也就是人类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我对文化交流充满信心,它是拉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距离的手段,也是发展持久和真正友谊的途径,不会受到一时风云变幻的影响。

  中新社记者:您对中国与阿根廷两国未来的文化交流有何期待?

  马丁·温苏埃:我深信,阿根廷与中国之间合作潜力巨大,互惠互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国之间的文化对话使这种关系更加牢固和稳定。在我看来,经济、商业和金融等其他方面都是文化和社会对话的衍生物。纯粹的经济关系是脆弱和不稳定的,文化关系则更加稳定和持久。(完)

  受访者简介:

马丁·温苏埃

  马丁·温苏埃(Martín Unzué),社会科学博士,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授、研究员,现任吉诺·赫尔马尼( Gino Germani)研究所所长 。作为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专家,马丁·温苏埃著有 14 本著作,并在诸多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

【编辑:田博群】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新春走基层)订单排到4月份 浙江宁波台企奋力冲刺“开门红”

广东省肇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近日发布《关于全市范围内商品房实行按套内面积计价宣传销售的通知》,提出从2024年5月1日起,实行按住房套内面积计价宣传销售。

国家发改委通报第七批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王洪章认为,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深度融入世界的重要举措。“在高水平开放中,中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比如‘一带一路’倡议,这使得共建国家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获益。”王洪章说。

近700名中尼运动爱好者齐聚博克拉以赛传情

博奇表示,马中关系强劲持久。马耳他珍视马中友谊,始终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这一立场坚定清晰。马方期待赴华出席上海进博会,抓住中国市场和发展机遇,进一步拓展马中合作。马方赞同欧中是伙伴而不是对手,愿共同促进欧中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挑战。

行业专家热议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应用:需在乘用车市场发力

三是强化包容审慎管理,优化数字治理体系,提升就业供需匹配效率。由于市场接受度不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新业态领域还存在不利于就业资源有效流动和精准匹配的壁垒,需采取针对性措施破除壁垒,有效提升供需匹配效率。一方面,引导传统择业观更新升级,提升新业态新职业的社会认同度。重点是强化包容审慎管理,通过“无形之手”的自主调节和“有形之手”的审慎监管协同促进新业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为促就业积蓄动力。另一方面,优化数字治理体系。通过消除算法歧视、防止平台垄断和经营主体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探索构建适配新业态发展的公平、透明的数字治理体系,弥合信息处理能力差异造成的就业信息鸿沟,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新业态市场资源配置优化和就业供需匹配的促进作用。

中方:愿以进博会为契机,同各方把开放的蛋糕做大,把合作的清单拉长

这一揽子增量政策包括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等多个方面。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